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
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
包浩斯
國立包浩斯學校(國立建築學院)(德文:Staatliches Bauhaus, 1919年至1933年),通常簡稱包浩斯(Bauhaus),是一所德國的藝術和建築學校,講授並發展設計教育。Bauhaus是德文Bau-Haus組成(Bau建築,動詞bauen為建造之意; Haus為名詞,房屋之意),由建築師沃爾特·格羅佩斯(Walter Gropius,1883年 - 1969年)在1919年時創立於德國威瑪(Weimar),學校經歷了三個時期:1919~1925年魏瑪時期、1925~1932年德紹時期和1932~1933年柏林時期;以及三任校長:1919年至1927年的沃爾特·格羅佩斯、1927年至1930年的漢那士·梅耶(Hannes Meyer)以及1930至1933年的密司·凡·得羅(Ludwig Mies van der Rohe),1933年在納粹政權的壓迫下,包浩斯宣佈關閉,同年也是威瑪共和的結束。
由於包浩斯學校對於現代建築學的深遠影響,今日的包浩斯早已不單是指學校,而是其倡導的建築流派或風格的統稱,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。而除了建築領域之外,包浩斯在藝術、工業設計、平面設計、室內設計、現代戲劇、現代美術等領域上的發展都具有顯著的影響。
教學
包浩斯的目的是成為結合建築、工藝、與藝術的學校,按照格羅佩斯的理想,現代設計教育必須結合藝術與技術,將藝術家、工匠與工業之間的界線抹除,方能提升德國的工業水準。使得包浩斯的教學在理論知識與實務技術同樣重視,基本上是以藝術家、工藝家為中心所建構的工作坊(Werkstätten)形式教學,教師學生之間以「師傅」(master)、「技工」(journeyman)與「學徒」(apprentice)的中世紀行會(Medieval Guilds)用語互相稱呼,倡導中世紀建造大教堂般,建築師、工匠與藝術家集體協調工作的精神。
在當時並沒有一位藝術家或工匠是理論與技術兼具的,因此包浩斯在前幾年都採雙軌教學制,由教導藝術形式、色彩、繪畫的「形態教師」(Form meister)與傳授技術、手工藝、材料的「技術教師」(Handwerks meister)共同教授。然而看似有道理的制度實際執行上卻是困難重重,形態教師的教學影響力常大於技術教師,兩種教師所受教育的不同、教學方向我行我素與薪資待遇差別等問題,使得包浩斯有很長一段時間處在兩派教職員分裂的情況。一直要到1925年,包浩斯有了第一屆理論技術兼備的畢業生留下擔任教師,才結束了雙軌教學。
新生在進入包浩斯必需接受6個月的基礎課程預備教育,以解決初期學生素質良莠不齊的問題(有來自各國的菁英留學生與戰後德國湧現的新勞動階層,年齡遍布19歲至40歲),通過訓練後依據所長被分配到不同的實習工廠中,接受3年的工作坊專業教育,結業合格者授以「技工證書」(journey diploma),可選擇就職或繼續攻讀建築師專業教育,參與不設年限的實習與高等養成訓練,經考查成績滿意後才能授以「包浩斯文憑」,一般需時4至5年。
約翰·伊登(Johannes Itten ,1887-1944)在基礎課程訓練的教學上,擺脫傳統學院派的束縛,強調對材料的觀察、研究與實際運用,使學生從經驗中獲得工藝技術上的啟發,然而比起理論,他偏好應用直覺解決問題,引導學生脫離現實,去追求「未知」與「內在的和諧」,這種神秘主義色彩,對格羅佩斯與包浩斯的立場帶來強烈的矛盾。
風格
包浩斯風格起初為表現主義,尤其受到約翰·伊登的個人直覺式、神秘主義的教學影響很大,與格羅佩斯理想中的「集體創作」大相逕庭,也偏離了包浩斯與工業生產結合的宗旨,學生在伊登神秘、權威的偶像式教育下,所展現出的自然崇拜與自我表現的神秘主義,已經與當時工業設計訓練的理性立場違背。
1921年,在柏林郊區,由木材商人阿道夫·桑瑪菲爾德(Adolf Sommerfeld)委託包浩斯木工工廠的私人住宅建築案,是表現主義時期的揭幕作品夏日屋(Haus Sommerfeld),室內所有設計皆為包浩斯木工部門學生作品。
1921年,荷蘭風格派運動(De Stijl)精神領袖凡·杜斯堡(Theo van Doesburg)造訪魏瑪,對於同樣追求知性與秩序、工業發展導向的包浩斯,被伊登的神秘主義風格所壟斷感到震驚,並提出嚴厲批評,1922年杜斯堡在魏瑪舉辦「風格派新藝術演講」,主要批判表現主義的弊病,以及闡述構成主義的理論,規律富有秩序、非個人的、理性化的設計風格,與包浩斯的工業生產、面向實際的宗旨相吻合。風格派開始影響包浩斯,同時也讓格羅佩斯慎重地考慮往後的走向,他開始放棄戰後初期的烏托邦理想與手工藝傾向,提出應該從工業化傾向來發展設計教育的理念。
為了挽救包浩斯的方向與誤解,1922年6月,格羅佩斯聘請了瓦西里·康定斯基(Wassily Kandinsky),藉由他理性的科學理論課程讓教學重新走上軌道。1922年10月,格羅佩斯公開勸退伊登辭職,並在1923年由拉士羅·摩荷里·那基(László Moholy-Nagy)取代他的職務,在保羅·克利、康定斯基與那基的教學努力下,包浩斯風格逐漸走向理性主義與構成主義。
1923年,在包浩斯第一次展覽會上展出的模型屋非洲號角(Musterhaus Am Horn)由喬治·莫奇(Georg Muche)設計,簡單的立方體外觀,利用鋼筋與混凝土結構建成,每個房間都有明確不可取代的功能,室內燈光由那基設計,傢具皆為馬歇爾·布魯耶(Marcel Breuer)的作品,具新即物主義(Neue Sachlichkeit)的組成與荷蘭風格派運動的特色,有著「冷,極簡,機械」的意象。
1925年 德紹時期
1925年包浩斯遷校至德紹(Dessau)。此時期可謂包浩斯發展重要的轉捩點。為了建立起現代設計理論基礎與介紹現代美學思想與成就,格羅佩斯與那基擔任編輯,聘請包浩斯教授與具領導地位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共同撰寫,出版了一套規模宏大的設計理論叢書「包浩斯叢書(Bauhaus Books)」。
1926年12月4日,由格羅佩斯親自設計的包浩斯德紹校舍全面落成,延續法古斯工廠的設計理念,大片玻璃立面和曲折的校舍增加採光面積,各種構造的靈活運用,各立面皆有獨自造形特色的律動感,校舍簡潔卻又整合多功能,表現了嶄新的建築空間觀念,
成為格羅佩斯不朽的「建築宣言」。較特別的是全體師生皆參與建築過程,集會廳、金屬管傢具、室內裝飾均由師生設計。同時格羅佩斯設計的包浩斯教員宿舍(Meisterhäuser),以住宅手法操作,將包浩斯建築示範性地結合,表達了住宅創作發展意向。第一批以新鋼管材料設計的傢具在此設置,這些傢具由馬歇爾·布魯耶(Marcel Breuer), 馬特·史坦(Mart Stam)及密斯·凡德羅(Ludwig Mies van der Rohe)所設計--第一個懸臂椅(Freischwinger)。並開始以工廠實習作團體操作。
1927年,在教學基礎成熟、新校舍的建築參與經驗,以及德紹市議會委託的建築案等背景,格羅佩斯順水推舟成立了建築系,並聘請瑞士建築師漢那士·梅耶(Hannes Meyer)擔任第一任系主任,完成了格羅佩斯成立包浩斯的原始目標。
1928年4月1日,格羅佩斯在為包浩斯校務奮鬥了9年之後,辭去了領導人職務,並推薦梅耶成為新的領導人。梅耶對包浩斯的期望不只是以全民需求取代奢華需求(Volksbedarf statt Luxusbedarf),而且是密集地結合工廠一起操作。在梅耶的領導下,包浩斯終於有了第一筆的盈收,然而梅耶的極左派、泛政治化與反藝術立場,使他開始與教職員、德紹政府的關係惡化,布魯耶、拜耶、那基相繼辭職。他更積極鼓吹學生參與政治活動、宣揚共產主義思想。這種將政治帶進教學的舉動,特別是與德紹政府相左的政
治立場,終始包浩斯的社會地位岌岌可危,1930年6月,在政府與輿論的壓力下,格羅佩斯逼迫梅耶辭去校長職務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